杭州有湖名“西湖”,蘇州吳江黎里有湖名“禊湖”,音相似,湖光水色卻不同。在古鎮西北有一處秀美的水域,因波平如鏡,故名金鏡湖,黎里人又稱之為“禊湖”,其名源于古老的秋禊儀式。
修禊,是祈福的儀式;修禊節,是古代江南隆重的節日,有春禊和秋禊兩種。清代黎里文人徐達源于1805年撰編的《黎里志》中記錄了一首《秋禊橋看月》詩,道明了黎里修禊儀式是在秋季舉行,地點就在禊湖。禊湖周邊的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也多半同秋禊有關。禊湖中的綠洲上建有一座道觀,名禊湖道院(現名昭靈觀),四面環水,如出水之蓮。
江南古鎮黎里知多少
黎里,輕念它的名字,已生無限美好。曾經的黎里還有許多好聽的名字,“黎川”、“ 梨花里”、“ 禊湖”,每一個皆悅耳動聽。興許只有這樣美麗的名字,才能配的上這里的江南美景。
和很多江南古鎮一樣,這里有著小橋流水的水鄉風貌。然而所不同的是,“江南水鄉明珠”黎里美得樸素淡雅。江南的古鎮不在少數,卻沒有一個像黎里鎮那般與世無爭,仍舊保留著水鄉古鎮原汁原味的風景。歷史上的黎里,是典型的江南商業重鎮,自南宋至今已有891年歷史(至2018年)。黎里在唐朝成村,北宋時形成東西兩個相當規模的村落,公元1127年,趙宋南渡,黎里人口激增,升格成為集市,明成化、弘治年間,成為吳江縣巨鎮。來自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河南等各方達官貴人名德望族在這里定居發展,到了清中期排定了“周、陳、李、蒯、汝、陸、徐、蔡”八大姓。大戶人家為顯達貴,都要擁有整條弄堂,一般稱“某家弄”。在黎里,這樣帶姓氏的弄堂占了近全鎮弄堂總數的一半。六七百年歷史煙云飄然而過,全鎮到現在保留弄堂115條,其中暗弄堂90條,超過百米的11條,有明暗并列的雙弄,有兩條暗弄相并的雙弄,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,堪稱江南古鎮之最。
黎里,一個有故事的地方。一條巷弄、一口古井、一檐一瓦、一廊一柱,都在靜靜地講述著千百年間這里所發生的如煙往事。這里有宋代的橋和井,有元代的欞星門,有明代建筑鴻壽堂和進士第,清代的古建筑更多,有祠堂周宮傅祠,有名園端本園,有藏書樓,有著名的廳堂李廳,也有紀念名人的東圣堂。還有中西合璧的建筑,如洋涇浜天主堂、施家洋房。
除斗拱飛檐、雕梁畫棟的古建筑外,水鄉的廊棚、古橋、纜船石,無一不凝聚著黎里人的智慧。“長廊三里覆,無須墊角巾”,漫步在老街的廊棚下,晴天不打傘,雨天不濕鞋。家家臨水入影,橫跨市河的古橋亦成為古鎮一道道曼妙的風景。進登橋、道南橋、梯云橋、迎祥橋……古橋將黎里古鎮連成了一個整體。清澈直通的三里市河,是黎里細長而嫵媚的腰線。因與太浦河連通,市河曾是黎里重要的水路通道。應停船泊岸所需,黎里人在河埠邊精心設置了纜船石。圖案豐富、寓意吉祥,蝙蝠、仙桃、佛手葫蘆、扇子、石榴等,造型不一、生動如許。古市河蜿蜒流淌,哺育出水鄉人杰地靈之氣。黎里人文薈萃、英賢輩出。古有工部尚書周元理、特奏名狀元魏汝賢、翰林院待詔徐達源、愛國將領張曜,近代有愛國學士柳亞子、一代影后殷明珠、革命烈士張應春、國際法官倪征燠等。先賢文化激勵著一代代黎里人不斷奮勇向前。如今的黎里,從歷史中走來,古今文化傳承交織,熠熠生輝。古鎮在精心的保護開發后,煥發了新的生機。傳統的匠作文化、顯寶非遺文化、蘆墟山歌民俗文化以及小戲臺等,盡顯黎里江南水鄉文化的多姿多彩。
黎里讓人牽腸掛肚的,還有這里看似不起眼味道卻驚艷的美食。辣雞腳、酒釀餅、麥芽塌餅、飴糖、泡泡小餛飩、老虎豆,逐一品嘗過后方能吃出其中的真諦。這位味道裹挾著江南人的獨特生活氣息,才變得美味無比。來黎里,慢下腳步,體驗恍如隔世的時光感,感受它的清幽恬淡。如此,才是真正來過黎里!